Sunday, December 26, 2010

 

不一样的世界地图

(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6月刊,撰文:单之蔷)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不一样的世界地图

via Lzhi's Views by lzhi on 12/25/10



不一样的世界地图

用Google在网上搜索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种:一种和中国版的世界地图相似,就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等使用的便是这种世界地图;另一种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西方和美洲国家都在使用这种世界地图。另一点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世界地图的基本构架形成于16—18世纪,后来就无大的革新,可以说,几百年来,世界上大多数东西都变了,就是世界地图变化不大。

是世界地图完美无瑕吗?不是,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两张世界地图都有很多不足,完全应该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现在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这就是郝晓光先生的4张新的世界地图。其他不说,在这里,我只想说说在传统的世界地图和4张新的世界地图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版图变形问题。

东半球版:

西半球版:

北半球版:

南半球版:

在郝晓光新的4张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位置切开地球并将其投影到平面的地图上,给一些地区带来的变形十分有趣。比如格陵兰岛在4张地图中,就有4种形象。在东半球版上,它被切开,分成两半;在西半球版上,它是完整的,呈现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版上,它则像一只底朝上的鞋子。其实所有国家在4张图中的形象都是变化的。用地图的语言说,就是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是变化的,地图上不同的区域比例尺不同,有的区域比例尺大,有的比例尺小。

我觉得郝晓光的4张新的世界地图,有一个单张的世界地图所不具备的重要功能:把地图有变形和扩缩的秘密直观地披露出来了,以往的世界地图就是一张,人们无法通过比较发现地图是如何变魔术的,地图的主观性隐而不见了,人们会误把地图当作客观世界本身。

世界地图厚此薄彼,比例尺不一致。从来没有一张地图声明过这一点。一张负责的世界地图似乎应该说明它把那些地区夸大了,把哪些地区缩小了,哪些地区变形严重。

传统的世界地图(中国的和西方的)的投影方式,把北极点和南极点拉成了一条线,因此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国家和地区面积被夸大了,南极洲也被夸大了,比如南极洲的面积实际上只是澳大利亚的1.8倍,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南极洲仅出现了一半左右,但就这一半左右的面积在地图上却是澳大利亚面积的3.8倍,可想而知,南极洲被夸大了多少。

靠近北极的国家也被夸大了,俄罗斯虽然不像南极洲夸大那么多,但也有所夸大。俄罗斯像一个巨大的盖子,盖在中国和亚洲之上,这让人看世界地图时很感压抑。在两国关系友好时,这种感觉还不那么强烈,当两国关系紧张时,这种感觉就会变得很强烈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俄罗斯的版图,比当年的苏联已经缩小了许多。我猜想当年苏联的版图在地图上一定被夸张得更大。我找来一本1972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很惊讶,在世界政区图上,前苏联的领土面积是如此的巨大。直观上看甚至比整个非洲都大。其实整个非洲的面积是3020万平方公里,前苏联的面积是2240万平方公里,显然前苏联的面积被夸大了。

我猜想,60~70年代中苏之间关系紧张,这张地图给中国人的心里压力一定很大,冷战期间,前苏联在地图上被夸大的面积,也会给西欧各国带来巨大的心里压力。有人说,在冷战期间,西方世界有"恐苏症",总是夸大前苏联的国力和军力。我不知世界地图是否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在我看来,过去的世界地图有一种夸大俄国的广告作用,为此,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

其实俄罗斯并没有那么大,也不是像一个盖子一样压过来,这是世界地图的画法造成的。在郝晓光新的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上,俄罗斯的面积就缩小了许多,也没有了盖子的形象。地球是球,每个国家都可以是中心。

郝博士在参加一个会议时发现:我们的这个卫星导航系统,覆盖的范围只考虑了太平洋,而北冰洋被忽略了。郝博士语惊四座,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应该北扩,因为从战略上看北冰洋比太平洋重要。我刚刚去了一趟加拿大,飞去飞回都是飞的北冰洋,飞美国纽约,同样也要飞北冰洋,不需飞太平洋,因为这样要近的多,整个航程要比飞太平洋缩短3个多小时。假如飞机换成战略武器,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来自北冰洋的危险必须考虑。

看郝博士的世界地图:从北京——纽约根本就不飞太平洋,真正的航线是横过北冰洋:

我们看了几百年的传统的国家出版的世界地图是这样错误地表示北京至纽约航线的,因为它无法表现,只能错误:

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北冰洋,而只盯着太平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百年来都看一张只能表示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关系,太平洋是中心的世界地图。那张世界地图,只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是片面的。郝博士画了几张新的世界地图,这是他做的奇事之一,但这件事对国家对社会贡献巨大,在卫星导航系统这件事上已经反映出来了。在郝博士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与太平洋哪个战略意义更重要,一目了然。

北半球版:表示围绕北冰洋的各国的关系,十分清楚,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北极地区就像地中海,可以看作是又一个世界的中心地带。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简直可以看做是一颗——世界之心。(大图

南半球版:从这张图既可以看出北冰洋的周边,又可以看出各个大陆、各个国家与南极洲的关系,尤其是我国去南极和北极科考的科考船每天的航迹,只有在这张世界地图上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大图

郝晓光的世界地图并不是刻意要改变国家之间的大小关系,那样地图就成了政治的产品,也不可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肯定和接受。他的世界地图是科学的产物。他是在采用同样的参数的情况下,画出了4张世界地图。他从没有刻意追求某个国家在地图上版图的大小,但是这并不否认他的世界地图里有民族情感在里面。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象形的偏好,也许这与中国字是象形字有关。比如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我并不赞同这种比喻,因为这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过去中国的版图并不是公鸡的形象,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的大地图为例,孙先生主张把中国的首都建在兰州,因为那时兰州是中国的中心,中国的版图像一张桑叶。但是现在的既定事实是中国的版图成了一只大公鸡,因此在地图的革新中,就有一个大公鸡怎样放置的问题。大公鸡只能站立,引吭高歌,不能趴下,更不能倒置。

在郝晓光创新的4张世界地图中,三张图都是横版,大公鸡的姿态都很完美。但是南半球版,如果也做成横图,大公鸡就难以保持一种昂首挺立,引吭高歌的姿态,怎么办?这是郝晓光当时碰到的一个难题。让大公鸡竖着,或者头朝下倒立,这是中国人所不愿接受的。后来问题解决了。他说:是中国象形文化造成了难题,也是中国文化解决了问题。原来灵感是这样产生的:中国古时字是竖着写,书是竖着排的,而且也只有中国的方块字能够竖着排,竖着读,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无法竖着写,竖着排的。当想到把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竖起来之后,那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公鸡又站立起来,引吭高歌了。(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6月刊,撰文:单之蔷

随机日志

lzhi for Lzhi's Views, 2010. | 原文地址 | ——我的Twitter | ——我的邮箱| ——追赶人生
关于版权:本站所有内容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