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6, 2010
不一样的世界地图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用Google在网上搜索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种:一种和中国版的世界地图相似,就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等使用的便是这种世界地图;另一种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西方和美洲国家都在使用这种世界地图。另一点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世界地图的基本构架形成于16—18世纪,后来就无大的革新,可以说,几百年来,世界上大多数东西都变了,就是世界地图变化不大。 是世界地图完美无瑕吗?不是,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两张世界地图都有很多不足,完全应该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现在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这就是郝晓光先生的4张新的世界地图。其他不说,在这里,我只想说说在传统的世界地图和4张新的世界地图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版图变形问题。 东半球版: 西半球版: 北半球版: 南半球版: 在郝晓光新的4张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位置切开地球并将其投影到平面的地图上,给一些地区带来的变形十分有趣。比如格陵兰岛在4张地图中,就有4种形象。在东半球版上,它被切开,分成两半;在西半球版上,它是完整的,呈现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版上,它则像一只底朝上的鞋子。其实所有国家在4张图中的形象都是变化的。用地图的语言说,就是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是变化的,地图上不同的区域比例尺不同,有的区域比例尺大,有的比例尺小。 我觉得郝晓光的4张新的世界地图,有一个单张的世界地图所不具备的重要功能:把地图有变形和扩缩的秘密直观地披露出来了,以往的世界地图就是一张,人们无法通过比较发现地图是如何变魔术的,地图的主观性隐而不见了,人们会误把地图当作客观世界本身。 世界地图厚此薄彼,比例尺不一致。从来没有一张地图声明过这一点。一张负责的世界地图似乎应该说明它把那些地区夸大了,把哪些地区缩小了,哪些地区变形严重。 传统的世界地图(中国的和西方的)的投影方式,把北极点和南极点拉成了一条线,因此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国家和地区面积被夸大了,南极洲也被夸大了,比如南极洲的面积实际上只是澳大利亚的1.8倍,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南极洲仅出现了一半左右,但就这一半左右的面积在地图上却是澳大利亚面积的3.8倍,可想而知,南极洲被夸大了多少。 靠近北极的国家也被夸大了,俄罗斯虽然不像南极洲夸大那么多,但也有所夸大。俄罗斯像一个巨大的盖子,盖在中国和亚洲之上,这让人看世界地图时很感压抑。在两国关系友好时,这种感觉还不那么强烈,当两国关系紧张时,这种感觉就会变得很强烈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俄罗斯的版图,比当年的苏联已经缩小了许多。我猜想当年苏联的版图在地图上一定被夸张得更大。我找来一本1972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很惊讶,在世界政区图上,前苏联的领土面积是如此的巨大。直观上看甚至比整个非洲都大。其实整个非洲的面积是3020万平方公里,前苏联的面积是2240万平方公里,显然前苏联的面积被夸大了。 我猜想,60~70年代中苏之间关系紧张,这张地图给中国人的心里压力一定很大,冷战期间,前苏联在地图上被夸大的面积,也会给西欧各国带来巨大的心里压力。有人说,在冷战期间,西方世界有"恐苏症",总是夸大前苏联的国力和军力。我不知世界地图是否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在我看来,过去的世界地图有一种夸大俄国的广告作用,为此,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 其实俄罗斯并没有那么大,也不是像一个盖子一样压过来,这是世界地图的画法造成的。在郝晓光新的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上,俄罗斯的面积就缩小了许多,也没有了盖子的形象。地球是球,每个国家都可以是中心。 郝博士在参加一个会议时发现:我们的这个卫星导航系统,覆盖的范围只考虑了太平洋,而北冰洋被忽略了。郝博士语惊四座,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应该北扩,因为从战略上看北冰洋比太平洋重要。我刚刚去了一趟加拿大,飞去飞回都是飞的北冰洋,飞美国纽约,同样也要飞北冰洋,不需飞太平洋,因为这样要近的多,整个航程要比飞太平洋缩短3个多小时。假如飞机换成战略武器,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来自北冰洋的危险必须考虑。 看郝博士的世界地图:从北京——纽约根本就不飞太平洋,真正的航线是横过北冰洋: 我们看了几百年的传统的国家出版的世界地图是这样错误地表示北京至纽约航线的,因为它无法表现,只能错误: 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北冰洋,而只盯着太平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百年来都看一张只能表示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关系,太平洋是中心的世界地图。那张世界地图,只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是片面的。郝博士画了几张新的世界地图,这是他做的奇事之一,但这件事对国家对社会贡献巨大,在卫星导航系统这件事上已经反映出来了。在郝博士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与太平洋哪个战略意义更重要,一目了然。 北半球版:表示围绕北冰洋的各国的关系,十分清楚,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北极地区就像地中海,可以看作是又一个世界的中心地带。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简直可以看做是一颗——世界之心。(大图) 南半球版:从这张图既可以看出北冰洋的周边,又可以看出各个大陆、各个国家与南极洲的关系,尤其是我国去南极和北极科考的科考船每天的航迹,只有在这张世界地图上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大图) 郝晓光的世界地图并不是刻意要改变国家之间的大小关系,那样地图就成了政治的产品,也不可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肯定和接受。他的世界地图是科学的产物。他是在采用同样的参数的情况下,画出了4张世界地图。他从没有刻意追求某个国家在地图上版图的大小,但是这并不否认他的世界地图里有民族情感在里面。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象形的偏好,也许这与中国字是象形字有关。比如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我并不赞同这种比喻,因为这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过去中国的版图并不是公鸡的形象,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的大地图为例,孙先生主张把中国的首都建在兰州,因为那时兰州是中国的中心,中国的版图像一张桑叶。但是现在的既定事实是中国的版图成了一只大公鸡,因此在地图的革新中,就有一个大公鸡怎样放置的问题。大公鸡只能站立,引吭高歌,不能趴下,更不能倒置。 在郝晓光创新的4张世界地图中,三张图都是横版,大公鸡的姿态都很完美。但是南半球版,如果也做成横图,大公鸡就难以保持一种昂首挺立,引吭高歌的姿态,怎么办?这是郝晓光当时碰到的一个难题。让大公鸡竖着,或者头朝下倒立,这是中国人所不愿接受的。后来问题解决了。他说:是中国象形文化造成了难题,也是中国文化解决了问题。原来灵感是这样产生的:中国古时字是竖着写,书是竖着排的,而且也只有中国的方块字能够竖着排,竖着读,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无法竖着写,竖着排的。当想到把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竖起来之后,那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公鸡又站立起来,引吭高歌了。(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6月刊,撰文:单之蔷)
不一样的世界地图
随机日志
lzhi for Lzhi's Views, 2010. | 原文地址 | ——我的Twitter | ——我的邮箱| ——追赶人生关于版权:本站所有内容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Lzhi's Views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是纬度不是态度:地理学如何解释历史?
译者吉布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原作者:
来源Latitudes not Attitudes: How Geography Explains History
译者吉布
是纬度而不是态度: 地理学如何解释历史
过去的500年是西方主宰世界。对此现象,人们给出了种种理由。但Ian Morris 争辩说,西方上升为全球霸主很大程度是由于地理上的好运。
我穿你的衣服,我说你的语言,我看你的电影,今天不论是什么日子,反正也是你说了算。
这是1994年马来西亚律师Shad Faruki在采访中告诉英国记者Martin Jacques的。他说得对。这样的状况有200年了。几个围绕北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我们通常称之为西方),以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方式掌控全世界。许多人冷不丁都会对此质疑,到底是什么缘故使西方能对世界颐指气使。形形色色的理论多得数不清。这里可以举出一些。西方人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人。西方的文化也许特别好动。西方有比较好的领导人。西方有民主政治和基督教精神,使它具备了优势。有人以为西方的优势自古以来就一直如此,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不过是最近才出现的偶尔现象。许多西方人现在看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并把世界从衰退中拉出来,于是就有历史学家提出,西方的主宰是对更古老的,以中华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一种偏离,一段插曲。
许多专家不同意上述说法。这通常表明我们对某个问题需要新的视角。大多数对此问题发过声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倾向于关注近代,并对过去提出大而无当的见解。然而要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西方主宰世界,的确需要我们倒过来进行研究。探究历史,然后看它导向何处。正如本刊刊头题词所言,"往事关乎今日。"
历史的形态
该课题的求解需要不一样的历史观。要往后退一步以便看清大势。要从全球范围上下数千年这样的宏观视野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的特性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统一。这直截了当就否定了关于西方主宰的种族主义理论。
我们人类(Homo sapiens)20万年前到7万年前在非洲缓慢进化,并在以后的6万年中分布世界各地。在大约3万年前,较古老的人种,如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相继灭绝,1万年前事实上只留下了一种人殖民地球各个角落。这种大范围散布使人的基因又一次形成分叉。但多数差别(如肤色,眼和毛发的颜色)严格说来是表面的。某些深层次变异(如头型,乳糖耐受)跟为什么西方主宰无明显联系。要对这一问题作出适当的回答必须从这一事实出发:无论是哪里的人,无论他来自东,西,南,北,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不同的人种其历史发展如此之不同呢?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西方文化有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他们说,去看看苏格拉底的哲学,看看圣经的智慧,或者看看达芬奇的荣耀吧。从远古起,西方就独步天下。然而这样的文化比较非常主观,不值一顾。苏格拉底肯定是伟大的思想家,但他所活跃的那个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同样也是以色列的犹太先知,是佛陀和耆那教创教者,是中国的孔夫子和道教创始人活跃的时代。这些圣人极力探寻的人生答案跟苏格拉底的大体是一样的(我能找到真实吗?怎样才是好的人生?如何完善社会?)他们每位的思想都成了经典,成了不朽的标杆,为后世万民定义了人生的意义。
同样的相似性还可以在希腊罗马,犹太,印度和中国的传世经典中看到。事实上,多位学者常常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称为"轴心年代",意思是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围绕这一轴心运转。从地中海到黄海,更大更复杂的社会在第一个千年面对相似的挑战并找出相似的答案。苏格拉底是巨大拼图的一部分,但他不是把西方推上显赫地位的唯一巨人。
从全球观点看,说得更合理点,基督教也是在一个更大趋势下的地方版本,而不是把西方跟世界其余部分割裂开来的什么东西。当罗马帝国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叶分裂时,新的问题变得非常紧迫(现世之外还有什么?我怎样才能被拯救?)于是新的信仰应运而生并赢得了大约4 千万信众,但是在中国当汉王朝垮台后大乘和小乘佛教对同样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并赢得了4千万虔诚信徒。不久,伊斯兰教在非洲,中东和南亚重复了这一业绩。
让世人惊叹的文艺复兴,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们提高了西方的智慧,使航空学到艺术都来了一次革命。这批人可以看作是在欧洲出现的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从中世纪冒出来,适应了社会需要。中国在差不多400年前也出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当然是东方版的),也使一切都进行了一次革命。沈括(公元1031~1095)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考古,地图绘制,气候变化,经典,人种志,地理学,数学,医学,冶金学,天文学,音乐,绘画,和动物学等等。他的贡献估计达芬奇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事实一再表明,西方文化的胜利只是更大发展趋势的一个地方版本,并不是茫茫暗夜里孤立的灯塔。假如我们用更为宽广,更具人种学意义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现象,西方的历史看上去更像是更大拼图中的一例,而不是孤证。远古人类大部分生存在小而平等的团队里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冰河期后,有些狩猎采集者在村落里定居下来,并驯化动植物,有些村落发展为城市,并出现了统治精英。有些城市又成了城邦,然后是王国,最终,成了工业化的国家。没有一个社会是一下子从狩猎采集形态跳到高度工业化的(除非受外来影响),整个人类无论哪里基本都是这样。正因为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差不多遵循同样的文化发展阶段。西方并无任何特别之处。
地理位置的重要
你也许注意到我提到的那些历史上的例子——意大利,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都处于一条狭长的纬度带上,大体是北纬20~35°,穿过东半球。这可不是碰巧如此的。地理学是不公平的,正是这不公平造成了世界上的种种差异。大约12000年前,在上一次冰河期结束时,温度上升,全球变暖,影响巨大,其中某些地方造成的影响比别处更大。在东半球北纬20~35°以及美洲的南纬15°和北纬20°之间,打种子野草如野麦子,稻子,类蜀黍(玉米的前身),还有体型较大相对温顺的哺乳动物如野山羊,猪,美洲驼,相继出场并在温暖气候下大量繁殖。这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食物。人类在狩猎采集这些物种的同时,也无意识地驯养了它们。我们无心的改变了它们的染色体,使它们成为新的物种,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食物。基因改造的生物产生了。有驯化潜力的动植物在幸运纬度带以外也存在,但较不普遍。许多地方,如西欧大部,下撒哈拉非洲和澳大利亚,则完全没有可驯化的本地物种。考虑到人类大体是一样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动植物的驯化即农业就最先在幸运纬度带出现,比别处要早得多。这不是由于居住在幸运纬度带的人比别处的人更聪明,更勤奋,而是大自然给他们比别处的人更多可发挥的东西,因而能更快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即使在幸运纬度带里面,大自然也不是不偏不倚的。有些地方,尤其是所谓"丘陵两翼",从今天的以色列到叙利亚,南土耳其,北伊拉克和伊朗西划出的弧线,是特别受上苍垂青的。在长江黄河之间的中国,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则稍差。墨西哥的奥沙卡和秘鲁的安提斯更次一等。因此,丘陵两翼是最先开发农业的(约公元前7500),然后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约公元前5500),再后是奥沙卡和秘鲁(约公元前5000),接下来的 7000年才轮到人类的其余大部分。
农业技术从发源地中心向四周扩散,因为它能比狩猎采集养活更多的人。农人所过的生活常更艰苦,食物也比猎人更差,但问题不在这儿。从事农业的人数众多,力量强大,还有讨厌的病菌(因拥挤不堪和与动物为邻大量滋生),更有效的组织(为有序管理更大村落所需),更精良的武器(为不断的冲突所需),他们不断剥夺狩猎者的生计,使得后者要么也操起农业,要么就逃离。
农业核心区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更复杂的机构。在农业技术出现的3000~4000 年内(在西南亚是公元前3500年,印度河谷是公元前 2500年,中国是公元前 1900年,中美洲是公元前 1500年,安提斯是公元前 1000年),第一批城市和国家形成。又过了几个世纪,多数有了官僚机构,有了文字记录。到大约2000年以前,连续出现了一批王国,人口有数千万,从地中海沿岸一直延伸到中国。那个时候,帝国主义者和商人输出农业,城市和书写技术,他们越过幸运纬度带,往西北到达阴冷的不列颠,往东南到达湿热的柬埔寨。这些伟大的王国,东方是汉朝,印度是孔雀王朝,伊朗和伊拉克是安息,再往西是罗马帝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当时最大最富最强的是罗马,他们是欧亚大陆原始的最西端的丘陵两翼的农业中心的后代。
地理学说明了为什么农业首先在欧亚大陆幸运纬度带的两侧出现。而且,如果说西方一直保持了早期的领先,那也是大自然的不公平所给予的。地理学能够提供清楚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西方今天能主宰世界。
但这不是实际发生的情形。西方并不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最有力量的和最成熟的部分。有1000多年,从至少公元 600年到公元 1700年,这些最高级的形容词适用于中国,而不是西方。
罗马帝国和汉王朝在第一个千年的早期和中期垮台以后,中国又统一成单一王国,但西方却仍然四分五裂,还外加入侵的阿拉伯。到公元700年,中国的首都长安可能已拥有100万居住者,同时中国文学也迎来了黄金时代。木板印刷术出了好几百万册图书,用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来支付。到公元 1000年,经济革命也加入了文化大爆炸。11世纪的中国生产了几乎整个欧洲在工业革命前夜的 1700年生产的同样多的铁。中国的铁匠师傅们的产量高得惊人,以至于要砍掉许多森林来供炼铁炉作燃料。而且,他们当时已经懂得用焦炭来熔炼铁矿石了(这要比西方早6个世纪)。
在好几个世纪里,中国的财富和权势傲视西方。在1405年和1433年期间,当小小的葡萄牙三桅帆船小心翼翼地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时,中国的皇帝派遣巨大的船队在太监郑和率领下浩浩荡荡横跨印度洋。郑和的旗舰船体长80米,是迄今最大的木制船。当哥伦布1492年启航时,他的旗舰比郑和的主桅还短,舵差不多短两倍。哥伦布的船队有3 条船90 名水手。郑率领300 条船27870名水手。他们的船队经过印度洋沿岸许多城市,获得贡品无数。船队到访过麦加,甚至涉足肯尼亚。今天,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努力寻找郑的船只的遗骸。
地方强权
看上去中国似乎是中世纪的荣光。这一事实使得解释西方主宰的任何基于地理学的推论完全站不住脚。毕竟,地理学在过去500年里变化甚少。但也许,地理学已经改变了。是地理造就了历史,但并不是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地理确实决定了为什么世界上某些地方的社会发展会比别的地方快很多。但同时,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样规定了地理学的意义。
我们再拿英国为例,英国的地理位置实在不怎么样,从欧亚大陆突出到冰冷的大西洋。4000年前,英国远离尼罗河,印度和黄河河谷这些世界舞台中心,在那里农业已开发千年,大城市拔地而起,万千劳工用苦力建造金字塔和皇宫,使帝王伟业永垂不朽。地处边远的英国没有这些从地中海中心缓慢延伸到大西洋的圆形区域内的优势。地理使英国落后。但是,假如我们快进到400年前,曾经使英国落后的同样的地理条件现在却给了这个国家以财富和力量。英国被拖入到一个急剧扩张和发展的中心,这里有确保远渡重洋的坚船和能杀伤敌人的利炮。突入大西洋这样的地理位置,4000年前曾经是难以脱手的垃圾股,从17世纪起却成了巨大的红利。
最先到达美洲的是意大利水手。他们不久就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推到一边去了。不是因为大西洋沿岸有更勇敢更聪明的探险者,而只是因为西欧离美洲更近。
要是给他们时间,15世纪最伟大的水手中国人肯定也会发现美洲并在那儿殖民(2009年,15世纪大船的复制品太平公主号差不多完成了从台湾到旧金山的环球航行)。优越的地理条件曾使得地处丘陵两翼的人更易驯化动植物。现在,有利条件又一次向西方倾斜。从英格兰到新英格兰的距离只是从中国到旧金山的一半。好几千年以来,这一地理状况几乎无足轻重,因为那时还没有能在大海航行的大船。但到了1600年,这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地理学的意义改变了。
这还仅仅是变化的开始。到17世纪,新的经济模式出现了。这一模式以北大西洋为中心,创造大量利润,利用沿岸地理差异,极大推高西北欧工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解释风和潮汛的形成机制,或能提出更好的测量计算办法,或能揭开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秘密,他所得到的报偿就高得惊人。十分自然,这时欧洲人开始用新的视角来思考世界了,启动了新的科学革命。他们还把敏锐地观察力用于所居住的社会,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蒙运动。牛顿和笛卡儿是天才。但中国的学者顾炎武(1613~82)和戴震(1724~77)同样也是。他们同样毕生研究自然。只不过是因为地理的关系使牛顿和笛卡儿接触到了新的问题罢了。
西方人回答了新的问题,结果发现这些答案导向更新的问题。到1700年,科学和大西洋经济的结合给企业家形成激励和新的机会,推动了机械化生产和化石能源的利用。这一进程是在英国开始的。因为地理因素使得这一切在英国比在别的地方更容易进行。天上掉下的化石燃料很快催化了人口爆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的军事机器。所有的障碍都烟消云散了。英国的战舰迫使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贸易敞开大门。11年后美国人在日本干了同样的事。西方主宰的时代来临了。
历史的教训
我们从历史中能学到什么?我想主要是两点。第一,因为人大体一样,我们共享的生物学原理可以解释人类在过去的10000年中在财富,生产率和权势上的大幅跃进。第二,是地理学揭示了为何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习惯称之为西方的一些国家,今天主宰了世界的其余部分。地理决定了当世界处于冰河期晚期时地球变暖,在欧洲大陆从地中海到中国的一条幸运纬度带比世界其余地方更早开发农业,然后首先出现城市,国家和王国。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它改变了地理的意义。权势和财富中心在幸运纬度带转移。到公元500年,欧亚大陆的西端获得了早期的领先地位。但随着罗马帝国和汉王朝的衰落,重心移向中国,并持续保持领先约1000年,只是到1700年左右才又一次向西转移。主要是由于枪炮,罗盘和远洋船的发明——这些东西本来都是在中国发端的,仅仅是由于地理的关系,他们在西方更有用。西方人于是创造了大西洋经济。这又提出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于是推动了西方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西方已君临天下。
但历史并未在此停止。同样的地理法则继续在发挥作用。到1900年,受英国支配的全球经济,大量汲取北美的自然资源,把美国从相对落后的外围转化为全球的中心。这一过程继续到20世纪,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受美国支配并大量汲取亚洲的自然资源,首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虎",最后是把中国和印度变为明星。从以上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可以作若干预测。假如改变的进程21世纪像20世纪一样继续,到2100年,东方经济将超过西方经济。假如改变的步伐不断加速,如同15世纪以来一直进行的那样,可以预期东方主宰全球的时代早至2050年即将来临。
快速改变的时代
很清楚,忽略过于琐碎的细节,过往的历史表明,当地理规定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同样规定了地理的意义。所有迹象都提示我们地理的意义将比以往更快地发生变化。我们甚至可以说,地理正在丧失意义。世界正在萎缩。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核武器,气候改变,大规模迁移,传染病,食物和水的供应——所有这些都是全球性问题。也许历史的真正教训在于:等到东方赶上西方,为什么西方主宰这一问题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相关文章: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译言-社会/文化/法律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Friday, December 03, 2010
帮助全球科学家研究环境气候的 Google Earth Engine 发布
Sent to you by 参考消息 via Google Reader:
今天Google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上发布了Google Labs实验室的新成员:Google Earth Engine。Google Earth Engine是一个全新的平台,首次在线将卫星图和数据(包括现在的和以前的)整合在一起,使你可以监控的全球的环境变化。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他们的运算架构到Google这片云里来分析图像。Google Earth Engine有很多优势:
- 拥有最近25年里近地卫星数据存档,它们现在全部可以在线查找了
- 降低数据分析的时间,因为你可以使用Google的云计算服务,通过Google提供的数千台服务器来运算你需要的数据
- 数据的分析更简单,Google提供的工具可以预先计算出图像,移除云层和薄雾
- 通用平台,适合全球数据分析
从映射全球水资源,到砍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都可以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的引擎。科学家可以利用新的Earth Engine API来将他们的应用整合到线上,防止森林被毁、缓解疾病传播、映射水资源等等都可以。Google衷心希望科学家、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大学和其它组织可以从他们的云计算平台和批量数据里进行在线合作,为保护地球环境出力。
继续观看三段Google Earth Engine介绍视频:
Via Google Blog
Pic via TechCrunch
© musiXboy 发表于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 http://www.guao.hk ), 2010. | 没有评论 | 永久链接 | 关于谷奥 | 投稿/爆料
Post tags: API,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 Engine, Google Labs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